路由器Ping值全解析
一、Ping的基本概念
1、定义:Ping是用于检查网络连接及主机是否可达的命令,通过发送ICMP请求(ECHOREQUEST)报文并等待目的端的ICMP应答(ECHORESPONSE)报文来判断。
2、原理:源端向目的端发送ICMP请求报文后,根据是否收到目的端的应答报文来判断目的端是否可达,对于可达的目的端,再根据发送与接收报文的个数、Ping报文的往返响应时间来判断链路的质量。
3、作用:检测网络连通性、分析网络速度、根据TTL值判断操作系统类型及数据包经过的路由器数量等。
二、Ping命令的常见参数及含义
参数 | 含义 |
a | 设置发送ECHOREQUEST报文的源IP地址,若不指定则采用出接口的IP地址作为源地址 |
c count | 发送ECHOREQUEST报文的次数,缺省为5,当网络质量不高时可增加发送数目以检测网络质量 |
f | 设置发送的报文不分片,若报文大于MTU值则丢弃该报文 |
s packetsize | 设置ECHOREQUEST报文大小(不含IP和ICMP头) |
t timeout | 设置发送完ECHOREQUEST后等待ECHORESPONSE的超时时间,缺省为2s |
host | 可以是IP地址或域名,若是域名则先进行DNS解析 |
三、Ping信息说明
1、bytes值:数据包大小,单位为字节。
2、time值:响应时间,单位为毫秒,该值越小说明连接速度越快。
3、TTL值:Time To Live,表示数据包在网络中的生存时间,通过该值可以粗略判断目标系统类型以及数据包经过的路由器数量。
4、故障现象及可能原因:全部可达但时间较长可能是中间网络状况不佳或网关设备做了QoS限制了转发速度;全部不可达可能是网络中断、防火墙阻止ping探测、网络产生环路或网络拥塞导致报文响应慢;部分可达可能是网络状况不佳、中间网络配置负载分担且部分分担网络故障、遭到“泛洪”攻击等。
四、相关问题与解答
1、问题:如何通过Ping命令判断网络是否拥塞?
解答:可以通过观察Ping命令返回的响应时间和丢包率来判断,如果响应时间明显变长且丢包率较高,很可能是网络拥塞导致的,还可以结合其他网络监测工具进一步确认。
2、问题:为什么有时候Ping命令会显示“请求超时”?
解答:这可能是由于目标主机不可达、网络连接中断、防火墙阻止ICMP报文等原因导致的,如果目标主机正常且网络连接没有问题,那么可能是由于中间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或配置错误引起的。
来源互联网整合,作者:小编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iboce.com/ask/141515.html